世界地质公园 /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/ 国家4A级景区
会员登录
账号:
密码:
在线客服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00-20:00
周六至周日 :7:00-20:00
联系方式

景区地址: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

官方网站:http://www.xgbyhxjq.com

客服电话:0391-6618133

公司邮箱:xgbjq19716@126.com

票房电话:0391-6790003

愚公人家住宿电话:0391-6790005

website qrcode

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

小沟背的大景致

326

小沟背的大景致

文\刘帆

济源的小沟背景区,在开发伊始,或许是嫌“小沟背”名字里包含的“小气,沟沟汊汊的,还背、闭塞而不逢时运”等的意象吧,曾有改名字或公开征集名字的动念,也由此而引发一番争议。但最终还是沿用了其土得掉渣的乳名“小沟背”。那时,这个小家碧玉养在深闺人未识。几年不见,而今,这爿灵山慧水,已出落得越发秀外慧中、楚楚动人。但骨子里,仍是她与生俱来的圣洁、天然、博大、深邃、清新。于是,每次走近她,总能常读常新。今日再读她,就又读出了小沟背里的诸多大景致,试述三、四。

景致之一:石头

到小沟背,不能不说小沟背的石头。大大小小的石头,满山满沟。石头多呈五彩色,暗合了传说中女娲于此炼石补天的旷世壮举。有整面的峭壁都是娃娃形状的娃娃崖,契合着神话故事里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美好传说;有鳌背山,呼应着娲皇断鳌立极的盖世功绩;还有四象石,有金蟾石,四渎石,砥柱石,盘古开天石等等,莫不惟妙惟肖,形神具备。不需要刻意地去想象,而不由得你不去想象。想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想象造化的钟灵毓秀,想象历史的沧海桑田,想象这些石头惯看春风秋月的波澜不惊。

大概所有到小沟背来的造访者,无不喜欢这里多姿多彩的石头吧。流连,留恋,合影,品味,拣拾。我不止一次地深深地为这些石头,深沉而又灵性的石头所折服。每次到来,都要拣拾几块石头带回去。大的石头,自是爱莫能取,只能在河滩上选小一点的,让每一次品读都留点念想。自己在拣,同行者在拣,很多人都在拣。有手拿者,有肩扛者,应该也有把大如牛的石头运出去的。如此情景,我竟有点担心,这样下去,这些专属于小沟背的五彩石,会不会渐渐稀少乃至消失?转念一想,似乎又有点杞人忧天,真正大的石头,似乎很难从此运出去,而小一点的石头,在这里似乎又多得无穷无尽。

这一次,我拣了一块馒头大小的乳白色的石头,我把它放在书房,做镇纸之用。我很喜欢这块平淡无奇而又韵味无穷的石头,也许它蕴含了大自然太多的信息在里边,而正好被我读懂,今秋又被我捧之以手。芥子纳须弥。每于读书写作之余,静静地审视它,敬畏地与它对话、交流,就会感觉到它就是巍峨的鳌背山、待落岭、云蒙山、斗顶、天坛峰;而每于凝息静气地索古思今之时,高大的鳌背山、待落岭、云蒙山、斗顶、天坛峰正聚合为我眼前书桌上的一块压纸的石头。

小沟背的石头呦,你是可以神交,你是可以骋怀,你是可以净心的一方灵石。

景致之二:幽潭

同样,到小沟背,不能不说小沟背的水。小沟背的水清,潭幽,瀑脆。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”。而这里的水只是清,清得可以洗心。小沟背的水纯净得让人不生邪念。小沟背的水没有产生污浊的源泉与河床。山生石,石生瀑,瀑生泉。整块的石头,亦或是鹅卵石铺就的河床,让溪水冰清玉洁,本正源清。潭多、潭幽,三步一潭,五步一瀑。潭的根部,幽深静谧,含蓄内敛,却又可以一眼见到底,像大师胡适,也像大家金岳霖,极其厚重、博学、敦实,但同时又是如此的平易、简单、随和。潭的边缘,薄薄地铺在五色斑斓的石头上,水石相映,折射了沟壑间不同的光线,波光粼粼,碎玉散金。让人极想捧之入手,掬之入口,但又不忍心去打破这种纯净,这份圣洁。

小沟背的这个深涧,悠长的银河峡,正是有了这水,这潭,这瀑,而顿生灵气。天然的精灵,辅以人工精心布置的栈道、吊桥、石径、木栏,相得益彰,浑然天成。处处曲径通幽,时时移步换景。同行者皆说,如今的小沟背,完全可以和云台山的红石峡相媲美。我想他们说的更多是指人工的雕饰,若单纯说这山、这水、这自然的风光,还是风景这边独好。水声清越,涤荡五脏六腑;山色扶疏,清净五神六识。人到小沟背,不只是一场旅行,而是一场修行。性格中多山之刚者,可觅水之柔;五行中水之多者,可求水之清。做人要厚重,但不可凝滞,像小沟背的幽潭,幽而洒脱,厚而灵动。

小沟背的水呦,可清心,可照心,可比心。

景致之三:银洞坪

河南济源小沟背的山山水水,与山西阳城唇齿相依,相亲相近。自然的山水,与历史、人文一样,一直在两地间交流、默契、绵延、彰显,一点也不因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而显得生分和隔膜。顺着银河峡一直往深处走,就走出了小沟背已开发的路线,走出了济源,走出了河南,走进了山西,走进了阳城县横河镇最边远的一个小村子,走进了一片更原始的天地。

今天无意间,我第一次走进了这片世外桃源。古朴的小村落,全是石头垒砌的房子,没有明显的院落,如果有,是有胳膊粗的木桩稀稀疏疏地围成,并不规则;或者用圆柱状的一米多高的土蜂房作为院墙,以一株异常高大的花椒树作为门扉;或者用最寻常素朴的石头,随意组合但却浑然一体地垛成低低矮矮的垣子,上边爬满了秋黄瓜、梅豆角。

二、三条狗,几窝土蜂,自由刨食的土鸡,一群羊,八口人。十几座错错落落,掩映在梨树、山楂树等各种杂树中的石头房,河边的小菜园,山坳里的玉米地。缓缓的流水,潺潺的水声,站在村边,可见,坐在村里,可听。完全是一幅原生态。这个村子与济源九里沟深处的水洪池村有点相似,只是人显得更少,地方也显得更为闭塞、原始一些。

从劳作的老人口中,知道这个村子叫银洞坪,现在只剩下八口人。这八个人,是想在现代的疾风中坚守着这一种老祖宗留下的古老的生活方式?还是因为只有于此才能在落日的余晖里品咂着自己的童年呢?灵魂喜欢在自己的出生地安息。我看到他们眼中的满足、自在、安详与幸福。

我不知道他们心里边究竟是欢迎、还是不欢迎我们这些突兀的、随意的、不期而至的造访?我不知道我们的造访是否给他们的庸常的、单调的亦或是平实的生活带来新鲜的讯息,还是打扰了他们原本静谧的、规律的生活节奏?但事实是,从济源方向来的游人已经在村落下边的“盘古开天石”下支起了烧烤箱,生起了炭火;从阳城县方向来的游人,也把一辆辆轿车停在了村子不远的打麦场上的麦秸垛周围。

不觉,天色向晚,急着出去。景区出口处满是热热闹闹的饭店、旅馆,曾经闭塞的小村子,如今是灯火辉煌,人声鼎沸。农村,有了马路,有了时髦的垃圾箱。原来那些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;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帝力于我何有哉”的村民,现在多到景区经商、上班,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,辟个停车场,开个饭店、商店或旅店,从农民摇身一变,便变成大大方方的商人。

一头是原始、素朴、几无人烟的小村落,几成历史文化遗产;一头是现代、繁华、人气鼎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生力村。原始与现代,就这样浑然一体。沧海与桑田,就这样更迭不息。

景致之四:牧羊人

银洞坪村留守的八个村民,其中有二、三个是牧羊人。去时,见牧羊人远远地斜倚在河道中的大石头上,一派俯仰天地、超然物外、优哉游哉、轻松惬意之态。而我等一行人,似乎是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,是一种难得的消遣。同行的不少人竟然艳羡起牧羊人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的生活来:牧羊人,幸福啊,整日与青山作伴,与溪水同行,有同道中人可语则纵论天下,独自一人静守则闲观山水,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?有人马上反驳:那让你与放羊人换一换,你愿意吗?听者哑然。

返程时,路遇一牧羊人,小聊,知道他今年五十多岁,是村子里的年轻人。他们的羊群有500多只。在他们看来,放羊很轻松,不用太过担心那满山的羊群会乱跑或丢失,它们有头羊领着,他们只管好头羊即可。早上把羊群赶上稍远的这片山,然后就慢慢往回赶,天黑前赶回村,入圈,就这样。这样的生活是否寂寞、单调?他们的内心是否也曾向往外边的世界?话到嘴边,又咽下去了,这需要问吗?

肚有点饿了,就在景区外的村子吃饭。小饭店人气正旺。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桌子清理出来,坐下,等菜。但见邻桌,约十余人,酒喝得正酣,划拳行令,旁若无人。一多半已是膀爷,光着上身,腆着肚子。看来,在这个周末,在这个曾经无人知道的小村子,在一家有“名”但其实无名的小饭馆,他们无需穿西装、打领带,他们无需太多地顾及尊严。今天他们借用这个山水小村一席之地,用最感性的酒,去还原他们作为自然人的放松,乃至放肆,想喊就喊,想叫就叫。他们似乎压抑的太久了,他们在快患上时髦的抑郁症之前,终于还原了人的动物本性,暂时将人生、事业、功名等等,都统统归零。不过,明日,酒醒,他们,会去过牧羊人的生活吗?他们,能去过牧羊人的生活吗?

小沟背呦,你用你最朴实的山,最本真的水,最灵性的石头,最复杂的人,让一拨又一拨造访你的各色匆匆行者,能从你的“小”中见大,从你的“沟”中见道,从你的“背”中见机。小沟背有灵山真水,但更有山水深处或隐或显、或深或浅、或明或暗的大景致所在。这是否才是其日渐吸引世人蜂拥而至的秘密呢?!

文章分类: 游记日志
分享到: